“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禹晓梅
江苏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 徐州 221116
姓名:禹晓梅(1982.04--);性别:女,籍贯:山东临沂人,学历:硕士 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职业教育;
摘要:互联网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新鲜,但是它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仍值得探讨。互联网自1969年诞生于美国之后迅速在全球发展起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如火如荼的成熟进步,互联网与教育的联系也越来越凸显。本文通过探究"互联网+"与职业院校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密切关系,分析了当前"互联网+"给高校职业教育课程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来改革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课程。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课程;互联网+
一、"互联网+"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1.丰富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互联网的信息储备功能超越了之前的一切物质储存装备,他能够将最新颖、最丰富的信息通过最便捷的渠道整合成一个整体,体现出便捷性与时效性。如果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积极作用互联网,并善于筛选与整合互联网中的庞大的新闻、图片、文字与视频等信息,将这些有效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的教育内容与形式能够很好的引起教师与学生的真实互动。另一方面各院校利用互联网技术学院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课程网络平台的建立,能够为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隐性课程影响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利用色彩缤纷、形式多样的信息刺激,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效的使用了网络育人环境的优势作用。
2.拓展了职业教育课程范围
网络环境相对于现实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突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学生们便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享受到职业教育课程网络资源的供给。另外网络课程资源平台一般会有留言板和论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知名的职业教育教师探讨各种学术问题,咨询自己的困惑之处。同时这种超越了时空界限的交流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与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沟通与讨论,对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在思想的碰撞中丰富自己的认知,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充实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当学生在面对网络时更容易放松身心,人与人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不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注重性别、地位与距离等带来的交流障碍。在放松的环境下,学生更愿意倾吐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主动的去接受教育,接受知识,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3.提高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互联网教学,必然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技巧,通过对网络资源与信息选择与规划,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够锻炼教师的教学灵活性。这种网络手段的应用,可以为教学开辟新的空间与平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机会。同时教师需要对教育学过程进行预设,这样就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想象力和课程创造力。同时教师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有时要面临教育突发事件,可以有效的激发锻炼的教育机智。对于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应用,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提升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利用互联网文化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动机,调动其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互联网+"给职业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网络强化了外部意识形态对学生的渗透。
也正是由于互联网的无地域限制性,各个国家的、好的坏的思想意识与文化,一股脑的涌入。这种“五彩缤纷”的思想文化,不断地与学生的思想观念碰撞,带给了学生全新的思想观念但也存在着一些与我国思想文化相抵触的不良意识。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树立,还不利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2.虚拟网络容易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网络是虚拟的,与现实存在着明显差异,在两者相互交织的过程中会产生无法避免的矛盾。学生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利用声音、文字等进行沟通与交流,这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在网络中使自己隐形。长时间的接触网络容易使人产生苦闷、寂寞等负面情绪,影响了学生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化。
3.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互联网的管理制度仍在探索的路上,导致互联网文化良莠不齐,有精华也有糟粕。如果教师不能够交给学生如何辨别和筛选有营养的优秀文化,是非辨别能力仍然不够完善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垃圾文化的影响,威胁身心健康,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1.职业院校要以正确改革理念为导向
社会的飞速发展让学生的信息需求量增强,作为职业院校,我们不足秉持正确的改革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本校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网站,从信息源头为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提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综合素质的互联网文化。
2.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工作队伍
终身学习是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这一方面教师一般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能否继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则关系到教师的知识是否渊博而广泛。也只有拥有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的教师才能够为学生所喜爱,被学生所崇拜。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工作教师对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对互联网技术应用得心应手。对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有着清晰而准确的理解。要与时俱进,能够熟练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多样化教学,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
3.建立健全网络管理法律体制
社会应不断健全网络环境管理制度,完善互联网管理,净化互联网环境。学校内部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监控与管理,尽可能的为学生筛选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为学生提供净化后的网络平台。学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用网规范,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平台,学习教育知识,抵御恶意信息的侵害,通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韩毅. 现代职业教育“互联网+”平台发展新模式探索[J/OL]. 中国电化教,2017,(10):32-38+135(2017-10-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792.G4.20171009.1005.010.html.
[2]管文娟.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9):122.
[3]平若媛,陈倩. “互联网+”环境下职业教育改革模式的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