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内容 |
高锰酸钾溶液的配置和标定 |
学科 |
药物分析技术基础 |
班级 |
17高职药学1班 |
授课人 |
禹晓梅 |
课时 |
4 |
课程分析 |
课程性质 |
《分析化学》是药学类各专业教育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药学类专业学生高级检验工资格考试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章节地位 |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是学生学习了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理论知识并做了相关实验后,对滴定分析以及滴定分析实验具备一定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滴定实验设计能力。 |
教材分析 |
1、选用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郑敏主编《药物分析技术基础》—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教材。 2、教材特点:本教材针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注重知识的优化和更新,内容贴近实际,涵盖广泛,注重技能的培养,具有“简化基础理论,侧重知识的应用”的特点。 3、教材处理:配套使用我校精品课程组编写的教材《分析化学实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
学情分析 |
高职生共性学情分析 |
高职学生精力充沛,善于模仿,对于感兴趣的知识积极性很高,观察能力较强,动手能力也较突出;但同时自控能力不足,注意力容易分散,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 |
授课班级具体学情分析 |
1、学生已经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文献检索等课程,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自行查阅资料的能力; 2、从基础实训即开始实行的分组协作,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为本次课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澳班实行小班授课,课堂气氛活跃,更有利于实验过程的组织。 |
教 学 目 标 |
确立依据 |
1、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3、所授班级学生认知能力 |
知识目标 |
1、学习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2、掌握用草酸钠作基准物质标定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
能力目标 |
1、正确使用分析天平进行减量法称量固体物质; 2、正确使用酸碱两用滴定管,会控制滴定终点; 3、能够初步设计实验原始检验记录。 |
情感目标 |
1、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工作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3、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启发,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发言、勤于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
重 点 难 点 |
项目 |
内容 |
解决方法 |
教学重点 |
1、高锰酸钾浓度标定的规范操作; 2、滴定终点的确定。 |
1、播放操作微课视频,强调《标准操作规程》的重要; 2、使用考评表格,督促学生进行标准操作; 3、讨论→示范→练习→讲评→操作→评分找错 |
教学难点 |
数据的处理及对分析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推理探究,化解教学难点。 |
设 计 理 念 |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前后联系、学以致用和协作动手的能力,有针对性的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将大赛标准引入课堂,将职业规范引入教学,既真实又有效,以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 |
教 学 方 法 |
教法设计 |
1、任务驱动教学法: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思考、解决问题,把完成任务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 2、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具体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为直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示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或示范,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
学法设计 |
1、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务, 在实际操作中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主动建构新知。 2、小组合作法: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鼓励她们互帮互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
资 源 整 合 |
1、实训资源 :校内,充分利用实训资源,按照技能大赛场景布置教学,以便学生对于操作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校外:鼓励学生到企业见习,积累经验,使学校教学更加贴近工作场景。 2 、立体化教材 ,将教材与动画、任务、操作视频、网络资源相结合,寓教于乐。在本项目的预习、实施和课后的延伸提高阶段,要充分利用本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通过网站上国家药品分析检验工技能大赛的赛场视频,感受所要求的职业素养;通过教学课件、实验室虚拟软件和教学录像,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要点;通过在线测试和师生互动,巩固实训效果,方便自我总结提升,便于师生交流。 3. 信息资源,校图书馆、机房全天候开放,使同学们更好的查阅资料。 |
教 学 评 价 |
教学评价包括对项目本身的评价及对学生技能的评价。项目本身的评价以项目执行是否顺畅,是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否达到为评价依据(见附表1),学生技能的评价包括项目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评价(见附表2)。 |
教 学 反 思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题、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争取让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都能达到要求,模式开放,学生自由度高,参与热情高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小组课前准备的实验方案太过粗糙,说明不能将以前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活学活用,最好的办法还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多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以及查找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
教 学 组 织 过 程 |
教学组织由课前、课中、课后三块组成,其中课前布置任务,合理分组,学生查阅资料,指定初步计划;课中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启发引导、确定方案,实验操作,评价总结;课后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企业见习等,拓展自身能力。 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
|
|
|
|
|
|